8月的金莲川草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不仅仅是被金莲花所吸引,更多的是想一睹元上都的风采。随着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元上都已成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草原记忆》剧照
锡林郭勒草原向来被称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如今越来越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带着草原的清香,走进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登上了多彩绚丽的舞台。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草原上的第一支乌兰牧骑走出草原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民族舞剧《草原记忆》今年从 5月中旬开始到 7月 11日,走进首都高校,又在全国巡演 20多场,行程 1.4万公里,受到各地观众的较高评价。
“那达慕”、“祭敖包”、“勒勒车制作技艺”等 8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潮尔、蒙古族婚礼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火不思、蒙古包、乌珠穆沁婚礼、乌珠穆沁服饰等 40个项目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元上都、汇宗寺、贝子庙、恐龙化石区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文物遗迹,是巨大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宝藏;以蒙古长调、潮尔、呼麦、马头琴等典型元素为代表的民族文艺,焕发出神奇的文化魅力,创作出《草原记忆》、《天堂草原》、《姑娘湖》、《明安图》等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一个个民族文化的金字招牌,使浸润在蒙元文化雨露中的锡林郭勒一次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锡林郭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和扩大。锡林郭勒草原,这片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不断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正在转化成民族精神的力量,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牌”,让人瞩目。
一位韩国人为了聆听纯正的蒙古长调千里迢迢来到了锡林郭勒草原。他是在东苏旗乌兰牧骑一次赴韩国的演出中,第一次听到蒙古长调。他先是惊得目瞪口呆,随后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是什么歌?竟如此摄人心魄?”“是蒙古长调!”自此,到锡林郭勒草原上听蒙古长调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愿望。
文化传承与发扬需要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更需要传承文化的群体支撑。走进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传承的力量、这种精神不仅跃动在草原上,跃动在牧人的生产生活中,更跃动在草原人的心里。从一代草原歌王哈扎布到一心要把搏克推向世界舞台的李•巴特尔;从多年致力于元上都研究的董希格到带领民乐团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朝格吉勒图……正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向世界宣告:如今的锡林郭勒让人向往的已经不只有原生态的草原图画,草原文化正在成为另一张让人倾心的名片。
为了让宝贵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锡林郭勒盟有目的地寻找和培养文化传承人,目前,已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1人。东乌旗萨麦苏木呼日其格嘎查 61岁的牧民陶克陶夫,不仅参加了旗里举办的牧民千人长调演唱大赛,还获得了全盟长调大赛老年组的冠军。这位老牧人因为能够完整地演唱 60多首长调,而成为当地受人尊重的传奇人物。
为了完整地展示和保护好更多类似陶克陶夫这样的传承人,将他们身上携带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原汁原味地展现牧人的本色之美,无论是专业的演出团体还是业余的民间协会,无论是技艺精湛的成名演员还是初窥门道的艺术新手,无论是节奏越来越快的城镇居民还是生活日渐宽裕起来的牧民农民,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长舞台,纷纷组建或参加了诸如“蒙古族长调俱乐部”、“马头琴协会”、“蒙古四胡演奏协会”、“射箭协会”、“搏克协会”等各种艺术组织。一批普通草原牧民,在相对闭塞的草原深处自觉承担起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上海世博会内蒙古自治区活动周期间,东苏旗绿野民族服装厂创业者乌云其木格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着 100余件绳艺手工艺品亮相世博会,向前来参观的世界各族人民展示用绿色天然原料诸如驼毛、马鬃等制作而成的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并在活动期间当场献艺。
正蓝旗的董希格多年来致力于元上都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苏尼特右旗牧民巴雅尔自办了“骆驼文化节”;西乌珠穆沁旗牧民苏乙拉图建起了流动式的蒙古包博物馆;苏尼特左旗 1980年出生的青年牧民苏和,立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先后收集民俗文物 4000余件,被誉为“民间收藏大师”。
作为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必要程序,蒙古国考察团来到锡林郭勒草原实地考察。起初,蒙古国客人对蒙古族长调在草原上的传承和影响表示怀疑。然而,当他们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时,他们才惊奇地发现,不仅老人、成年人会唱爱唱蒙古族长调,就连孩子们也能用稚嫩的歌喉唱上几段传承了数百年的长调民歌,蒙古国的客人们服气了。
2004年以来,西乌旗以乌珠穆沁搏克文化和蒙古马文化为重点,成功举办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2048搏克大赛和 800蒙古马“阿吉乃”大赛,将搏克文化和蒙古马文化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刷新了蒙古民族的搏克运动史和世界耐力赛马历史,提升了锡林郭勒草原的知名度。
自 2004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盟的奋斗目标以来 ,锡林郭勒盟确定了“盟里抓品牌,旗县抓特色”的思路,各地依托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精致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今,全盟各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逐渐形成了一批极具地域性、风格浓郁的文化品牌并被世人认知。
逐一翻阅锡林郭勒盟各个旗县依托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就会感觉到这片草原独有的文化激情:全盟天堂草原锡林郭勒那达慕;苏尼特左旗的“乌兰伊德文化”、“沙嘎文化”、“绳艺文化”和“印记文化”源远流长;正蓝旗的“元上都文化旅游节”、“苏鲁锭祭祀仪式”和“察哈尔宫廷奶食节”名扬四海;西乌珠穆沁旗素有“摔跤健将的摇篮”、“蒙古族长调之乡”、“民族服饰之都”和“游牧文化之源”的诸多美誉;镶黄旗头顶“中国蒙古族阿尔斯音乐之乡”和“中国蒙古族火不思传承基地”的耀眼光环。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着力将历史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自主创新、市场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使“文化主张”十分坚定、“文化规划”更加清晰、“文化发展”层层推进,使“金字招牌”变成”金链子”。
走进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蒙元文化博物馆,犹如遨游在蒙元文化的璀璨星空,它生动形象地诉说着蒙元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深远影响和神奇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游人流连忘返。
随着经济跨越式发展,锡林郭勒盟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加大对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着力改善硬件条件,为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盟各地在城市建设中也充分融入了丰厚的文化元素,一座座赋予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的建筑像一张张醒目的名片,使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苏尼特左旗宣传文化中心成了一个临时博物馆,“民俗文物展”、“乌兰伊德文化展”、“沙嘎文化展”、“塔穆嘎印记文化展”等9大专题展览使各个房间摆满琳琅满目的展品。素有“皇家牧场”之称的镶黄旗,一座外观造型酷似马蹄的“蒙古马文化博物馆”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是国内唯一一座以蒙古马为主题的马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人们能直观深刻地了解马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
锡林郭勒文化园、锡林浩特赛马场、镶黄旗体育馆、西乌旗文化大厦、二连浩特综合体育馆、乌拉盖管理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贝子庙广场、忽必烈广场、龙泽湖公园等37处健身休闲广场主题鲜明。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的文化设施,不仅是文化繁荣的象征,也是民生工程,更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基础工程。目前,建成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已实现免费对外开放。
“牧人之家”是锡林郭勒盟着力打造的一个金字招牌。在“牧人之家”,客人们与牧人一起生产生活,体验一回“纯牧人”的生活,在蓝天碧草间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的乐趣。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有300多户“牧人之家”旅游点。东乌旗牧民巴图家开设的“牧人之家”旅游点有10个蒙古包,面积最大的1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60平方米,一次能接待300多人。为了让城里来的客人感觉舒适,巴图还专门添置了水冲厕所。在这里,游客住蒙古包,跟着巴图一家挤奶、赶羊、放牛,品尝自家制作的各种奶食品,体验游牧文化和民族风情。“牧人之家”旅游景点的开办,使牧民的市场意识、经营观念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影响和带动了牧区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牧人之家”从2004年开始兴起,目前已发展到305家。2011年接待游客118万人次,营业总收入4880万元,户均利润16万元,人均纯增收入7000元,越来越多的牧民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锡林郭勒盟还依托“中国马都”品牌,进一步挖掘马文化内涵,将旅游业与马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建设马文化景区、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等途径,进一步叫响锡林郭勒马文化品牌,以“马”为核心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盟共建有大型赛马场12个,累计举办大型马文化主题活动50余项。“骑着马儿过草原”、太仆寺旗皇家御马文化节、 800蒙古马挑战吉尼斯纪录等活动成为盟旅游业的一张重要名片。
东苏旗、西苏旗等地区还依托驼文化大力发展驼产业,使锡林郭勒冬季旅游热起来。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苏尼特双峰驼的主要产地,西苏旗已举办了四届“苏尼特右旗骆驼文化节”,在牧民中掀起了保护草原生态,发展养驼业增收的新高潮,成功打造了苏尼特双峰驼旅游品牌。丰富多彩的赛骆驼、骆驼选美、驯驼、驼球比赛、种公驼评选以及捻驼毛绳子和刀削骆驼鼻棍等民间体育竞技项目和传统生产劳动竞赛,大大激发了牧民的养驼积极性,走出了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斟一杯美酒,流淌出牧人的奔放;饮一碗奶茶,品味草原的芬芳;唱一曲草原歌曲,荡起心底纯真的情愫;赏一段民族舞蹈,领略马背民族的刚毅坚强⋯⋯从“文化大盟”战略的确立,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再到文化产业的崛起,锡林郭勒盟走出了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新路。这条路,不仅使锡盟文化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更推动了全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